顯示具有 心靈 SPA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顯示具有 心靈 SPA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
3/03/2014


文章分享~



說一個幸福的故事
  
 
>       恩典上幼稚園後,我也參加職業訓練課程,開始通車往返的生活。突然間,我看到另一個世界的德國。冰冷冬季裡,流浪漢在大街上步伐蹣跚地走著;車站熙來攘往的人群,竟有數不清的人抽著濃濃的菸、眉頭深鎖……
>
>       看到這麼多不快樂的人,我心裡的疑問是:生活在社會福利制度完善的德國,怎麼還會不快樂、不幸福呢?
>
>       
>       我冷靜地回顧德國生活對我造成的正面影響。
>       《夢想德國》一書,記錄著我剛到德國前幾年生活的點滴、耳曼幸福生活哲學。
>       我沒有動搖,卻也意識到:
>       社會福利制度再好的國家、生活環境再美景的仙境,仍無法保證人們可以完全幸福。
>
>       
>       今年有機會去社區大學補上一門課程,班級裡聚集了十多種國籍的面孔,有羅馬尼亞、立陶宛、匈牙利、伊朗、俄羅斯、義大利、西班牙……等。大部分的人離開家鄉,都是因為想要在這裡獲得更幸福、更美好的生活。一群和我一樣的異鄉人,因為夢想,因為愛而遷移到德國。
>
>       很多同學在自己的國家讀到大學畢業,有不錯的工作背景,來到德國後,卻為了生活跑去當清潔工。不同的人跟我說著他們的故事,都是異鄉生活不為外人所知的辛苦與心酸。
>
>       故事繼續上演著,課程結束了,同學們各奔前程,而我回到家庭的幸福羽翼下。我知道自己比很多同學幸福,但那張張跟我訴說著異鄉故事掛著淚滴的臉孔,卻再也無法忘懷。
>
>       課程最後一天,我在德國冷冷的大街上,跟同學們互道珍重。來自匈牙利的年輕女同學,和我一路聊到她快下電車。我望著她幽幽的淚眼與背影,竟聽到自己的心也跟著她一塊兒掉淚,想要給她的祝福終究來不及給。好幾個夜裡惦記著她,睡不著覺,心裡一直跟老天說:一定要好好看顧這女孩。
>
>       經歷著相反面的德國,除了撕裂了我心中對德國完美的幸福體會,心裡也冒出很多疑惑。有一天,我在前往瑜伽課的電車上,巧遇我相當敬愛的德文老師FrauAdam。
>
>       我們兩人開心聊起彼此生活近況。電車停在一處熱鬧廣場,們不約而同望向窗外那兩位抽著菸、推著嬰兒車的媽媽。
>
>       突然前面兩節車廂傳來震耳的瘋言亂語,我們向那節車廂看了看,老師看我臉色發白,示意我不要擔心那個酒鬼。當下那一刻,我再也壓抑不住,忍不住開口問:
>
>       「FrauAdam,你知道嗎?這個世界上有多少人,夢想著到一個比他出生的國度更好的地方,
>       創造更幸福的生活,而德國就是其中的一個。德國有這麼好的自然環境保育及社會福利制度,為什麼還是有那麼多不快樂的人?」
>
>       老師看著我,如智慧老人般面帶微笑、不疾不徐地跟我聊:「Chiayu,你的感受我深深瞭解,關於你的問題,我很想跟你分享一個我自己的故事。
>
>        年輕時,我完成大學學業後的第一件事,就是想盡各種辦法走出德國,去看這個世界。
>
>        身為德國人,我對德國民族性與嚴格的法律制度,有種很深的厭煩;德國的冬季太長,我嚮往生活在一年四季都如春夏的國家;德國人處事要求完美的態度,有時令人抓狂……
>


>        旅行兩年後,我輾轉到了尼泊爾偏遠山區學校,自願到那裡一年,教孩子英文。
>
>       「那一年的山野生活給我很多鍛鍊。為了要讓孩童們有乾淨的水喝,我必須每天花上三個小時腳程,提兩桶乾淨的山泉水到學校。
>
>        
>       有一天,我們學校來了一個喇嘛,那喇嘛一出現,每個孩子都跑到他身邊。
>        
>       看著那些我平常帶的孩子們露出大大笑容,我心裡不好受。
>        
>       因為當我要孩子們過來上英文時,他們個個無動於衷,繼續圍著喇嘛轉啊轉。
>       「因為此事,我對那位喇嘛生了很久的氣。
>        
>       更氣的是,他開始每天出現在學校,也沒做什麼,就是修理一些壞掉的門、掃地和煮飯給孩子吃……
>        
>       我默默觀察著他,好奇他的法寶是什麼?為什麼孩子都喜歡接近他?
>        
>       兩個月後的某個早晨,尼泊爾山區下起很大的雨,我窩在不到一坪破破的小房間裡,
>        
>       聽到一清早六點鐘,從教室傳出的誦經聲。
>        
>       聽著喇嘛的誦經聲,不曉得為什麼,我竟然掉下淚來,開始懷念起自己的家鄉。
>       「窩在被裡哭了一場後,我起身去洗手間,經過教室旁,看到喇嘛一人靜靜坐在地上,跟往常一般打坐。
>        
>       他起身邀我過去,跟他坐在一塊兒。他問我來尼泊爾多久了?
>        
>       我很驚訝他會說英文,我以為他會繼續問我來尼泊爾的生活心得,
>        
>       沒想到他卻一語直指要害,跟我說:
>       『不管你躲到哪裡,你內在的黑暗面都會跟著你不放,你抗拒那黑暗,就等於在抗拒自己。你還要流浪多久,才會想要回家?』
>
>       「被他這麼一說,我再也無法掩飾內心的軟弱,管不了淚眼相對的尷尬,問他可不可以告訴我,要如何才能找到生命裡真正的幸福
>
>        
>       我告訴他,這個問題所帶來的內心焦慮,不曉得已有多少年了
>        
>       以為唸到一個好學位,就可以向幸福更接近一些;以為離開德國去看世界,新的生活體驗可以將焦慮感一一消滅;以為到山上當志工教孩子英文,可以給孩子們很多的愛,但卻發現孩子給我更多的愛……
>
>       「喇嘛看著我焦慮的眼神,卻沒有馬上解答。他面露祥和微笑,問我要不要來打打坐,一塊兒煮煮飯、掃掃地就好。他說不必太掛念那些焦慮:『不要緊,那些都會過去的。』
>
>       「我問他:『做這些有用嗎?』他還是沒回答,只有微笑。「我想偷學他的法寶,每天認真照著他說的,打坐、打掃、煮飯,同時繼續教英文。
>
>        
>       我一向不太有耐心,一個月後,我發現自己還是沒悟出什麼幸福道理,忍不住微笑跟不愛說話的喇嘛問:『到底要做這些事多久,心中的焦慮才會不見?』「喇嘛又笑了,他要我跟他到大露臺上。跟他站在露臺,眼前的天空有一片烏雲還有陽光,下著小雨但空氣卻透著雨滴後的自然鮮味,我看他望著天空的神情好祥和,心境也跟著平安寧靜起來,不想說話了。
>
>       



>       這時,喇嘛反而開口了,他說:『你看那太陽與烏雲,它們有想要對方消失嗎?你不喜歡下雨嗎?但如果沒有雨的洗滌,大地怎麼換來它的煥然一新?』「要快樂、要幸福,只要學習自然律則心頭苦的症狀就會改善。身為人,當然躲避不掉人性裡種種的軟弱與苦,唯有當我們溫柔地去接納那個苦,那苦才不會再困住你。
>
>        
>       他告訴我,當我學會不去跟黑暗對抗,反而謝謝黑暗與我為友,淬鍊我的勇氣與智慧時,內在的衝突與矛盾就會化解。「那些焦慮、那些苦,只是楔子。那是讓人們重新再返回愛與平安的一場設計、一場遊戲。最終目的,是要讓我們記起來自己是誰。接受苦不代表要一直受苦,而是要學會去接納生命的光明與黑暗從兩極的融合裡,再超越兩極,到另一個更開闊的心靈意識層面,始經歷心中如實的平安幸福。」
>
>       
FrauAdam老師說的故事,像小說一樣讓我深深入迷,很怕故事沒聽完她就要下車,急著問:「你後來有靠喇嘛傳授的禪修功夫,解決生命的問題嗎?」
>
>       她開懷大笑地說:「哈哈,修行可是一輩子的事,對於這個問題,我還真不敢回答。
>       關於你的問題,Chiayu,不管你在德國或在臺灣,還是在世界上哪一個國家,不管你經驗到好或壞的哪一面,永遠要記得:
>
>       幸福的決定權,跟你看到的正面與負面並沒有太大關係,也跟人們是不是出生在先進的國家沒有關聯。
>
>       幸福決定權,就像喇嘛跟我說過的一段話─
>       當我們記起自己是『愛』、是『平安』時,就可以跟黑暗共舞融合;當我們在愛與平安中,就不會去分別哪一個比較好、哪一個比較不好,我們會渴望將差異的兩極都擁入自己的懷中。
>
>       「愛與平安,會將人性裡的軟弱與恐懼層層融解,跳脫頭腦的二元對立,
>        
>       讓人們真正學會看重自己、不貶低自己。
>         在愛與平安之中,我們不會說向日葵綻放得比百合美麗,我們會懂得欣賞花的世界,因為有不同的美,才真正彰顯了宇宙天地的奧祕萬千。」
>
>      
>    FrauAdam下車前送給我的這段話,是不是身為人類的我們生命幸福哲學的鑰匙?
>       是不是德國人不快樂的幸福解藥?
>       我突然覺得自己的回答跟她一樣─這個問題我還真不敢回答。
>       但是,FrauAdam在尼泊爾遇見微笑喇嘛的故事,喇嘛引領她從外在焦慮踏上回歸自我內在旅程─追尋幸福的心靈向度,
>
>       卻很可能會成為我這輩子最重要的幸福生活哲學。

2/05/2012

02052012 文章轉載:《感謝,讓幸福更寬廣》

多一點感激,多一點快樂
多一點感恩,多一點幸福
對你的伴侶、父母、親人、朋友、對手,
每天說一聲「謝謝」,
強化愛的力量,化解仇恨的心!

《感謝,讓幸福更寬廣》活著,就該學會感激,感謝人生中折磨你的人,感恩幫助你的人。無論何種力量(幫助或折磨),只要能使你向上提升,都像驕陽前的風雨,所以,懂得生活的智者, 都應該持有感恩的心看待海海人生,享受生活最純粹的幸福與感動。今天,你感激了沒?

  ◎感謝愛情:愛人是快樂,被愛是幸福
  愛情可遇而不可求。世界上沒有完美的愛情,無法找到你定義的完美情人。然而,就是因為有殘缺,我們才能更真實地感受生活、感受愛情。我們要感謝對方的不完美,是種種的不完美讓我們體會到愛情的真實;感謝他們為力求完美而做的一切,這讓我們知道對方有多愛我們。

  ◎感謝婚姻:婚姻不是愛情的墳墓
  在我們的生活中,需要感激的人太多了,父母歷盡千辛萬苦把我們養大,親友總是在最危急的時候幫我們度過難關,同事總是在工作上給予我們幫助,然而,我們最應該感激的是與自己並肩奮戰、同甘共苦的愛人。夫妻之間也需要相互感激,感激是婚姻的潤滑劑,使婚姻更美好更長久。

  ◎感謝親情:放棄「理所當然」
   在工作和生活當中,對於他人的幫助,我們總不會忘記說一聲「謝謝」,這是基本的社交禮儀。對自己至親的家,對自己至愛的親人,我們說過嗎?其實我們最應 該感謝的就是我們的親人,他們每天都在關心著我們,為我們付出,從來都不求什麼回報。我們要學會感恩,學會表達我們的愛意和謝意,對家人說聲「謝謝」,慢 慢地你會發現你身邊的人都會因你存在而感到幸福。

  ◎感謝朋友:讓感恩成為人際網上的「蜘蛛」
   俗話說:「朋友是天,朋友是地,有了朋友可以頂天立地;朋友是風,朋友是雨,有了朋友可以呼風喚雨;財富不是永遠的朋友,而朋友卻是永遠的財富。」有無 朋友,朋友是多是少,是廣是窄,你完全可以決定。寬厚而懂得感恩的心,兼具隨機應變的智慧與謀略,縱使在煩瑣的生活中,你一樣如魚得水。只有感恩才能讓我 們贏得更多的關愛,為自己編織更大、更堅固的人際網,這張網最終將是成功的平台。

  ◎感謝對手:對手讓你不斷進步
  競爭中能留下什麼呢?殘骸?還是……
   有人說:「你不是我的敵人,你是我的對手,因為有你,我才獲得了成功,你更是我的朋友。」眾多競爭對手使你立於沒有硝煙的戰場中,但是,請不要恨你的對 手,而且你要感謝他們,是他們讓你在挫折中慢慢成長、成熟。或許你飽受折磨、或許你嘗盡敗果,但你並非一無所獲,你獲得了最為寶貴的經驗與教訓以及堅強的 性格。

ps.感謝好友Michelle L. email 分享 02052012

10/13/2011

10132010 吳田玉博士對工研院菁英團演講文:無限的你(2)

~ 文章轉載 吳田玉博士對工研院菁英團演講文:承無限的你(1)


今天這一個半鐘頭的演講,我可以講風花雪月,我也可以講心中的話,我可以這麼用,也可以那麼用。

我們中間大部份的人知道自己的缺點,知道自己這個不能做、那個不能做,對於自己的優點卻知之甚少。


你知道自己多少呢?

要把你的優點顯示出來。

有一本書上說,人有十三個Talents,運動、語言 、藝術細胞、購物、IQ、品味.. 等都是。

我第一次看這本書很震驚,才知Mobility 也是Talent。

我從臺灣來美 ,兩個箱子,這是一個mobility,我能來美國,又去英國、義大利、新加坡,現在在加州,並非很多人能這樣,這需要身體要好、家庭要支援、環境要許可。

今天有兩個人,智、賢程度都一樣,『現在要你去美國, 誰可以立刻走? 』這就是mobility。

Talents 並非與生俱來,乃是leverage了所有身邊的人、事、物的關係而來。

大家看看自己有那些 Talents ?希望你能全力使用上。

例如:三人賽車,一個人的車有四個引擎,全開,

一個人的車有八個引 擎,只開了三個,

一個人的車有十二個引擎,只有開兩個引擎,

誰贏?

你的十二個引擎,你開了幾個?


「要專心」(Be Focus)

基本上 Focus與 Mobility、Talent 並不相違背。

我媽從小就告訴我「唸書要專心」,臺灣的教育也是如此,要我們做事「專心」,但「專心」與人生的選擇有關係嗎?選擇做這個,我專心做這個,但難道我要一輩子做這件事嗎?

我的才華就是一輩子在這裡做研究嗎?

我的Talents,我旁邊同事的Talents,能合起來多開幾個引擎,或我一個人獨力完成?

管理階層就是有辦法使別人願意一同來幫你完成一件大事.

人家為何來聽你的?管理幾個人與管理幾萬人的道理是一樣的,就在於你的領導風格。
臺灣許多主管一直是「為何你這麼笨,我這麼聰明」,這樣就永遠無法用人,應該反過來,「為何我這麼笨,你這麼聰明?」

你愈推崇別人,別人會從心裡尊崇你。

對太太也是如此。這其中的道理自己去想。


Explore the Unlimited You
■ Collecting marbles
--In every job, there is a marble.
--Dedication makes marbles brighter
--Count your marbles
--Paint YOUR picture with ALL YOUR marbles
■Define your job
--Job should utilize all your marbles
--Job should give you more marbles
■Make friends, a lot of friends
--Be wise sometimes, be foolish sometimes.
--Show your strength, your weakness, too

小時候聽一個故事,有一個撿石頭的女孩,要挑大石頭,挑來挑去,挑到一個小石頭。

我今天要講不一樣的角度,任何一個工作,就如一個彈珠,你花的功夫愈多,愈專心,撿到的彈珠就愈大。但這只是一個顏色,紅的就是紅的,黃的就是黃的。若能想法與別人合作,這又是一個顏色的彈珠,你若能出國或是跨部會,這又是一個不一樣顏色的彈珠。

二十年以後,你的口袋有很多彈珠,有幾件事情你要做,第一件事就是你要常去算你口袋中有多少彈珠?一般人是彈珠拿到了以後,放入櫃中不去看,再找尋新的彈珠。

尤其我們學工程師出身的人有很多人常喜歡挑戰自己的短處,而不去加強自己的長處。

譬如說你炒菜炒得很好,我已會了,卻去學高爾夫球,會了又學其他的,我說要常常溫故而知新,把炒菜炒的更好,把高爾夫打的更好,然後把這些加在一起,創造我今天的Job。

一次在繪畫之訓練課,有一個人只有紅色,他畫了一匹馬,好像徐悲鴻的馬一樣漂亮,還有一個人不太會畫,但他有三種顏色,畫出來也是不錯,我的意思是說,你不需要是全世界最聰明的人,可是當你有很多彈珠,並且知道會利用這些彈珠,你就能成就不一樣的事情。

三種顏色、六種顏色、十種顏色畫出來的畫與兩種顏色畫出來的畫是不一樣的。

我在讀台大的時候,也在做家教,一個月三千元,很不錯,一個星期教兩場,一場四個鐘頭。有一天突發其想,想看看有沒有別的方式去賺錢,就跑去公館賣黑棗,當時大陸棗禁止進口,我們就拿到了賣韓國棗的許可,到迪化街賣,那時兩個晚上就賣三千元。

而我隔壁攤位老闆,沒讀過書,生意好的一塌糊塗。

但當時同學都在當家教,擺地攤的有幾人?我當時的情況是不可能去做生意的,但這幾個做生意的經驗印象很深,也許當時我就喜歡做生意了,我與來買東西的太太小姐打成一片,覺得很好玩。

我走了那一大段路,學士、碩士、博士、教授、研發,最後還是來做生意了。

你們到了這個年紀了,初中、高中、大學、研究所下來,多多少少已經知道自己喜歡做什麼了。但你有沒有能夠把自己真正喜歡的發揮出來?因為你的父母、妻子、長官、同事、指導教授告訴你怎麼走。

各位立志做研發,我恭喜你,但若心中有不一樣的火就要讓它燃燒起來。

你們是臺灣工研院研究的骨幹,若只能墨守成規,臺灣沒希望,我希望你們要變成領導,格局要大,什麼事也能做,什麼事也敢想,臺灣教育出來的人太守本份,對自己本份,對事業本份,對公司本份,那這個國家就很本份,我們不是要守本份的人,我們要的是做大事的人。

廣結善緣,多去瞭解別人,最重要的是多去瞭解別人所做的事對你有何幫助?

我們基本上就是不喜歡去謝謝別人,去稱讚別人。

謝謝別人不一定是要請吃飯,有時簡單的拍拍肩膀,做主管的面對默默耕耘的部下,謝謝他們,平時不講,但心中都知道。

你面對太太每天的做飯洗衣,為你燙出筆挺的襯衫,你有謝謝嗎?

從夫妻的角色你可以學到很多來對待你的同事。

有小孩的人尤其能瞭解,一般人對孩子稱讚的多,小孩會叫個爸爸媽媽,你就高興的稱讚:「真聰明 」,你為何不把對孩子的慷慨稱讚分給妻子、同仁與部屬呢?

另外一件事是交朋友時,不能一直是太聰明。

一個人若太聰明就會交不到朋友,若太笨,也會交不到朋友,

有時要聰明,有時要笨,而何時該聰明?何時該笨?這就是智慧。

有人就是人緣好,人緣好的人絕不是笨人,他知道何時表現聰明、何時表現笨拙一些,他有這個智慧。

當主管的人,你若不對部屬說謝謝,不對部屬說我需要你,你們就不會有共生的關係。

若你對太太說她除了會生孩子外,什麼都不會,你們就不會有共生的關係。

對客戶、對合作夥伴,都要形成共生的關係,自己的缺點要能顯示出來。

你為何喜歡狗?狗很忠實,你一回家,狗就搖著尾巴熱情撲上來迎接你,有一件事我要告訴你,狗對你好,第一件事是搖尾巴,第二件事他會翻過身來把全身最脆弱的部份你,就是牠的肚子。你打牠也可以,但會打死牠喲!一般人就會去摸摸牠。

我們有多少人能夠瞭解當狗的藝術呢?

第一是搖尾巴,第二是公開自己的缺點。

一般人是這樣想:「喂!我是博士,你是碩士,你是那裡的碩士?是臺灣的碩士嗎?還是美國的?德國的?是那個學校的?」

「我在這個行業裡是權威…等」, 知道人為何喜歡嬰兒、小孩嗎?

要知道人緣好,要當領導就要讓人知道我的缺點在那裡?我需要別人幫助我。

Explore the Un-limited You
■Expand your knowledge space
--Read books
--Conversation
--GQ (Newspaper、Movie、Comics 、ANYTHING)
■Positive thinking
--Motivational speech
--Think big and think tall
■Focus
--Time is the only asset you cannot afford wasting
一定要唸書,要多唸書,什麼書都要唸。


要多與人講話(conversation)。

人都知道IQ、知道EQ,但你知道GQ嗎?

GQ 就是天上的事他知道一半,地上的事他全知道, 這種朋友就是「友直、友諒、友多聞」的第三種「友多聞」。

我希望大家儘量培養你的GQ。

電影要多看, 我很喜歡看電影 ,看電影讓我瞭解那種文化中的有趣的事;我也喜歡看小說,在飛機上我若不想睡的話,不是看小說就是看電影。

我與客戶交談的時候,大家最喜歡談的第一就是新聞,昨天發生什麼事,今天發生什麼事,第二談的就是醫療,大家都怕死,這個年紀了,大家身上多少都有一點小毛病,如果你能提供養生之道,為朋友的痛風提供一些醫療的資訊,吃什麼?喝什麼?你就贏得一份友誼。

我請問大家,這種知識你在台大學過嗎?在工研院學過嗎?

你若沒有IQ、 EQ、GQ,今天很難在這個社會中做大事。

我今天在這裡向你們演講,搏命演出,主要希望把層次拉高,希望你們不單是只做研究,也要把眼光放遠,要做大事。

有人說我講這些話是打高砲,我無所謂,今日大家全部陣亡,我認了,但今日你們中間有一位起來做大事了,我就賺了,而且是大賺了,一個國家、一個公司真正的領袖有一個、兩個就行了。

我講這話, 是希望你們的生活態度要改變,你們沒變成leader,你們手下的人變成leader,我就賺了。

「也許你會說,這事我做不到,」 我不是要你今日就做到,我跌跌撞撞,真正想事情是28、29 歲,我想了20年,今日才在講,並且還在想,諸位也至少要20年的功夫,但有些事情是20 年後想的事,有些卻是今天就可以想的事。

譬如今日回去在車上,你就可以想:

「我是誰?與我共生食物鏈的人是誰?我如何與他們相處?」

我向各位講的保證各位是第一次聽到,因為是我自己想的。

但是坊間有很多motivation的書或是演講,我鼓勵大家多看、多聽,因為有潛移默化的功效,每天都在想我多偉大,有talents,自然心想事成。

我 第一次接觸 motivation 的書,是一位同仁對我很好,他給一套tape,要我在車上聽,我心想:「你簡直是吃我豆腐嘛!還不是傳教那一套。」

可是我一聽就上癮了,我給別人聽,我自己後來聽了十幾套,我的生命從那時開始改變。

我開始想很多的事,你們要多聽,講的人一定是從他生命中體會出來的道理,你多聽了,也可以理出自己的一套,不要吝嗇與人分享,分享愈多,自己心理建設也愈好。
要想像自己很高大。

我在研究所唸書的時候,有一位來自新加坡的優秀同學,又瘦又小,卻去追來自臺灣一位聰明、漂亮、兇悍、英文好、個兒高的女同學,雖然沒追成功,但他們也成了好朋友,一起吃飯、看電影。

當時來自臺灣的男生,有的是電機系、有的打籃球 ,個兒高大,但沒一位敢追她。

有一天我問這位來自新加坡的男生:「你比他矮一個頭,你怎敢追她?」

他說:「我雖然長得瘦小,但我認為我很高大。」

為這件事,我體會很大,人不是外在的你,乃是裡面的你,

為何很多人可以做到平常外面人以為他做不到的事。

在大學時,我看見漂亮女孩便發抖,緊張,不敢去追,回頭想想,如果那時我理直氣壯追她,我認為我英俊、我認為我高大,我就是要追你嘛!

你怎麼看我是你的事,「我們為何不能看自己是很高很大呢?」

再講講日月光的事,我剛到日月光時,大家看我是新人,別人都在日月光二十多年了,都是皇宮侍衛、御前侍衛,告誡我「最好乖乖做你的事」。

但從一開始,我就認為有一天我會做他們的老闆,我與他們相處的很好。

我把自己想的很高、很大。

今天在職場上,你為何不能把自己想的很高、很大呢?

你為何不能當工研院的院長?

你為何不能創業?

你為何不能做一個大的研究計劃?

如果一開始就說:「我不行,我不行,」

那你就是一開始就把自己打敗了。

我並不比別人聰明,並不比別人運氣好,我只是日以繼夜的加倍努力。

今日公司全球營運歸我管,一年做30萬哩的飛機,常送聯航的免費票給人,人家很高興以為是免費,其實是我用屁股坐來的。

為何如此飛?如此忙碌當中,仍要撥出兩小時與你們談,因為你們的背景,我需要與你們談。

你們心中所想的,有時講不出來,這是臺灣教育體系出來的人講不出來的。

我今日不講,我會後悔,我講了,也許十年後,你們中間有些人會請我吃飯。


Kindergarten Basics

這是一本書,是一位傳教士寫的,他說我們人生所有需要學的事在幼稚園時就學到了。
◆ 所有東西要分享(Share everything)
◆ 玩遊戲要公平(Play fair)
◆ 不要打人(Don't hit people)
◆ 物歸原位(Put things back where you found them)
◆ 自己弄髒的,自己收拾乾淨(Clean up your own mess)
◆ 不要拿別人的東西(Don't take things that aren't yours)
◆ 傷到別人要道歉(Say sorry when you hurt somebody)
◆ 走在外面時要注意交通,要手牽手,走在一起(When you go out into the world、watch out for traffic、hold hands、and stick together)


Food for Thought

「We know what we are、but know not what we may be.」 ─William Shakespeare
「Always bear in mind that your own resolution to success is more important than any other one thing .」─Abraham Lincoln
「The time is always right to do what is right. 」 ─Martin Luther King
「Whether you think you can do or think you can't, you're right. 」 ─Henry Ford

你是你,把完整的你、無限的你活出來,
一個人最悲慘的事就是上帝、祖宗、父母給你的東西,你只活了三分之一,
你對不起上帝、祖宗、父母。

我認為我自己將會成為日月光的營運長,日月光將會是一個好公司,
這是我對自己的期許,為何不敢去想、不敢去做呢?

10132010 吳田玉博士對工研院菁英團演講文:無限的你(1)

~文章轉載





吳田玉博士對工研院菁英團演講文:無限的你

我是台大畢業 ,在陸戰隊服役兩年後,留學美國在賓州大學念碩、博士,教了一年書,於1989年加入IBM 研發中心,待了六年,寫了二十多篇報告,有十二個專利。

忽然覺得做研究沒意思,人生乏味,我想這樣的日子下去,再二十年, 再寫三十個專利,五十篇報告,對人生有何意義與貢獻?我就去找老闆談我的人生規劃。

老闆問我:「你知道你想做什麼?」我說我不知道。為何你不想做現在的事?」他問。

他要我回去想兩星期。兩週後,我再去看他, 我告訴他我做研發、寫專利,雖然寫的很好,但並不快樂,

也許這個世界上有更吸引我的東西,我必須走出目前的框框。去那裡?我不知道,但東西南北都好。

老闆派我去做生產,我就到製造部門做了二年,啟發很大,在英國一年,在義大利一年。

以前做研發,覺得我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,一台電腦、一支鉛筆、一張紙,可以做出許多東西,在我看來在工廠生產的人都是當年數學沒學好的人。

但我真的到工廠做生產,才發現自己是手無縛雞之力。一個生產線機器壞了,我還要看操作手冊,要調溫度、調距離的,我一個星期修不好,但一個技工來,二分鐘就調好了。

在生產部門,廿四小時隨時有電話召喚,壓力很大,生產一個產品,萬一機器中途停機造成斷線怎麼辦?在生產部門這兩年,我學了兩件事。

第一就是人不分高低貴賤,你數學好、你物理好,不代表你過人一等 ,以前研發的東西,無法進行實際生產,在實驗室、在紙上做的很漂亮,但卻無法賣。我忽然發現自己數學、物理再好,從小父母師長再稱讚都沒用了。

我學的第二件事就是實際的世界與自己的認知有所差距。以前以為英國人道貌岸然,但我實際接觸發現並非如此,人就是人,英國人不是中國人,但英國人也決不是我們在小說中、教科書、義和團事件所認知的英國人。義大利人不是英國人,也不是中國人,他們熱情洋溢,生活中所喜好的與英國人、與中國人並不一樣。例如:同一句 "請"字,三國的人聽到的確是不一樣的意思。

二年在歐洲的生活使我感到世界之大,必須走出去,否則自己的知識領域與生活經驗是脫節的,我們沒能把真正的生命活出來。

二年之後,我再去找老闆,說這兩年我很投入、很喜歡這工作,但這工作不適合我 ,壓力太大。

既然東邊去過了,我就向西走,老闆 就送我去亞洲當銷售。我飛到台灣,臺灣的老闆問我「你會不會喝酒?」我說我不會,而且會昏倒 。

「你會不會打高爾夫球?」我說不會,沒打過。「你會不會卡拉OK?」我說不會。

他說:「那你為何來亞洲做銷售工作?」我說我有研發經驗、有生產經驗,有對人的敏感,我知美國人如何想,也部份知道歐洲人如何想?也許與一般銷售人員不一樣。
這位臺灣老闆就試用我。

我在IBM亞太地區做了四年的銷售工作,我所屬之部門從7個人變成49個人。四年之中,營業額從330Million到1Billion,有三倍的成長。

四十歲那年, 我人在新加坡住著大房子,有司機、有傭人、有游泳池,薪水兩倍,又有生活加給,認為錢不是一回事,我又不快樂了,決定又要換工作。

這樣一個表現傑出又忠誠,而且待遇優厚的人,IBM問我為何要離開?

當時日月光亞太區的營業額是十億美金,IBM有八百八十億美金,我自己的事業群有七十億。日月光要我做行銷 (Marketing),只有我一個人。我認為在美國公司做事有「玻璃天花板」,不論如何努力,總覺不太對。結果,我在2000年毅然離開IBM ,到了日月光擔任銷售副總裁。
無限的你 (The Unlimited You)
今日我們來討論三件事:

Who are you?

The Unlimited You,

Food for Thought


Who are you?

你是誰?當我們去任何一個會議時,人家會問你是誰?要你自我介紹。

一般人往往交換名片,其實這個名片介紹你的只是一個 job,並不是你,但因只有兩秒鐘介紹也只好如此,沒關係,但三十分鐘後,人家記得你什麼呢?

所以你腦中必須要有一個故事來介紹你自己,這是要點,要讓別人對你印象深刻。

你知道你是誰嗎?

以我為例,我今年48歲,小學時,爸爸要我這樣介紹自己, 我是吳田玉,將來要進大同中學、建中、臺大,要留學拿博士。

30歲時,我拿了博士,有一天我問自己拿博士幹什麼?有何意義?

後來我在IBM工作,我有很多專利,我年年得獎,但我問自己我為何要做專利? 到新加坡後,賺了一筆錢,我又在問我自己是誰?

今天在日月光,我還在問自己這個問題。「這個工作真的是我喜歡的嗎?」

探討這個問題,解決了後,接下來的問題就不是那麼大 。


The Unlimited You

臺灣教育是個極端矛盾的教育,我母親每天與人介紹她兒子多聰明、她女兒多漂亮,

但當我拿個99分回去,我媽就打我;我說我考第一名,我媽說他不管我第一名、第二名,但就是打我99分。

我媽在同事面前就說:「我兒子很笨」,可是我不在時, 她就說她兒子多聰明。

臺灣的父母如此、老師如此 、長官也如此,在背後稱讚,但不在當面稱讚。

很少有人在會議中誠心稱讚對方,說「你的確比我高明」,對同事、對屬下、對老闆都要常當面的稱讚。

你說我太太只會生小孩,其他都不會,你的婚姻能存在多久?

我們從小所受的教育是很受限制的,我小學六年級騎腳踏車去遠足,我媽不讓我去,她說萬一我發生什麼事,她怎麼活?

這話你一定聽的很多,父母說、妻子也說。

臺灣的教育是:你這個不能做,那個不能做,因為你還沒長大、你還沒成熟、你會被騙。

但在美國的教育就是將小孩放出去,像野狗一樣,可是能活著回來的就很厲害。

所以在臺灣兩個極端式的教育就把我們侷限在框框裡。

今天我要跟你們說的是

「你們不是研發的人,你一定要從研發為基礎走出你的路,因為你是無限的你,你不是只有研發的你。」


Food for Thought

我常看書及節錄一些東西,看看前人講的話常給我一些啟迪。

以前看孟子「吾日三省吾身」,我不明白,現在我天天做這件事。

我每天待人接物,常反省自己是否講錯話?做錯事?

這些錯有些很微小,不仔細想就不知道。

舉例來說,你有沒有發現你對某些人喜歡,對某些人不喜歡,你喜歡某些餐廳(也許那餐廳又貴又遠)、你不喜歡某些餐廳(縱然那餐聽又便宜又好吃)。

因為,當你與那人接觸時,已經在所做的事情之前預先加了正號或是負號。

各位都有交女朋友的經驗,有些女孩子又漂亮,家中又有錢,又有修養,皮膚又白,但你就是不喜歡她,或她就是不喜歡你。

有時那個男孩又矮又胖又醜,太太卻很漂亮,為什麼?

因為這個女孩子或男孩子在那個關鍵時刻,做了一件對的事,於是在所有的事情前面被加了正號或是負號。

所以,「我如何待人接物,讓我所有以後的事情都加上正號 ?」

一個最淺顯的例子,你看見一個女孩,「喂,妳好像胖了?」

那妳以後都是負號了,這是很簡單的道理。

有人無法見到別人的好,例如孔雀開屏時,你要因為美麗而多稱讚,不要跑到後面去說:「屁股上沒毛」。

一個工程師花了三年做了一個研究報告,你跑去說那個數字不對、那個符號不對。
人家在向你陳述一件事情時,你不要在雞蛋裡挑骨頭,不要見樹不見林,不要做一些事在所有的事情上面加一個負號。

所以要常常反省自己。


Who are you?
■ You only have two things: Talents and Time
■ Most of us know what we are not good at; Only few of us know what we are good at.
■ Explore your talents
■ Leverage all of your talents
■ Be focus

你只有兩件事,才能與時間。

時間是個不定數,也可以說是定數。

人能活多久自己不知道 ,但Talents,父母生下你,IQ 已定,但IQ可以改進, IQ可以隨著教育而增加,而唸書又是用時間來換取的,金錢、愛情、家庭與事業都是用時間來換取的,所以,你的Talents 無法改變,但卻可以增進;時間的長短你無法改變,但你能改變的是時間的利用。

8/14/2011

趙小蘭的家教

文章轉載 ~ 趙小蘭的家教 作者/劉墉

在我唸研究所的最後一年,日文課班上突然出現了一位五十歲左右的太太。
當她正襟危坐,擠在一群二、三十歲年輕人之間,跟著教授朗讀的時候,實在很有意思。
起初我以為她只是排遺時間的旁聽生,後來看她也緊張兮兮地應付考試,
才確定是正式的研究生。

她從不缺席,筆記又寫得好,所以溜課的人都找她幫忙,我們稱她為趙太太。
直到畢業,才知道她就是趙小蘭的母親 ---朱木蘭女士。
我今天提到趙小蘭,並不想強調她是華裔在美國政府職位最高的人;
也不想討論她的白宮學者、花旗銀行傲人的學經歷;
而是希望讀者能了解一下趙小蘭的家庭生活。

因為我相信,沒有那樣好的家庭教育,很難有趙小蘭今天的成就。
最起碼趙小蘭今天立身華府高階層,那帶有適度衿持與華裔尊榮的氣質,
必然來自她那特殊的家庭教育。

我用「特殊」是絕不為過的,因為在美國的中國家庭,
能有她家那樣完整而嚴格訓練的己經太少了, 即使在中國,相信也不多。
看過「真善美」那部電影的人,
大概會記得茱麗安德魯絲初去當家教的時候,
父親一吹哨子,孩子就由大到小,列隊出現的畫面。
這種情景,幾乎也能在趙小蘭的家裡看到。
趙小蘭的父親趙錫成博士很好客,
每有客人來,六個女兒只要在家,一定出來招呼。
她們以非常恭敬的態度為客人奉茶,
臉上總是帶著真誠的笑容。
尤其令人難以相信的是:以前當趙家宴客,幾個女兒不但出席上桌,
而且是守在客人身後,為大家上菜、斟酒!
當我不解地問朱木蘭女士時,
她說:「不錯!我們是教她們做Waitress,但那何嘗不是一種訓練?
我的先生常對女兒說,人生做事好像開車,不是只能直走的,
有時候必須左轉右轉。

不要把伺候客人當做辛苦的事,當你們讀書讀累了,
招呼招呼客人,不也是一種休息嗎?
何況在這當中, 可 以學到許多待人處世的道理!」
也就因此,他們家雖有管家,
孩子仍然要自己洗衣服、打掃房間。

大人的道理簡單:「由儉入奢易,由奢入儉難。管家是請來幫助父母的,
不是幫助孩子。年輕人理當管自己的事,不能太早就受人伺候,
否則很難學會獨立!」
不僅料理自己的內務,每天上鬧鐘起床,小時候趕校車上學,
回家由姐姐帶頭,自動自發念書。
而且她們家的六個女兒,還分擔家務。
每天早晨,她們要出去檢查游泳池的設備、撈掉水上的髒東西。
到了周末,則要整理占地兩英畝的院子,把雜草和蒲公英拔掉。

趙小蘭最小的妹妹,現在十六歲的趙安吉,
己經負責處理家裡的帳單、將耶誕卡的郵寄名單輸入電腦,並接聽晚上的電話。
尤其令人難以置信的是,趙小蘭家門前長達一百二十英呎車道的柏油路面,
竟然是幾個姐妹,在父親的指揮之下自己鋪成的。

趙小蘭曾在 <我的事業與人生>的文章裡說: 「那時我們不見得喜歡,如今想來,大家一起工作、一起交談,很能領會父親良苦的用心了。」
「家園!家園!這個園地是一家人的,每個人都有責任!」 朱木蘭 女士說。
正由於她們對家庭貢獻出自己的心力,所以尤其會愛家;
覺得自己是家的一份子,家是屬於自己的。
特別是在一家人共同的工作中,
更能體會榮辱與共、同心協力,
而產生共同意識。

趙錫成博士夫婦的身教也是極成功的,他們家在晚餐後極少開電視,
做父母的也以身作則,不在電視前花太多時間,母親跟著孩子一起讀書,
父親則處理未完的公務。
從事航運工作的趙錫成博士,每天晚上都要工作到深夜。
他這種對事業專注的態度,相信也對趙小蘭有很大的影響。
當然,不論多麼忙,與子女的溝通還是不能忽略的。
每個星期天,他們一定全家去做禮拜,午餐後點心時間,
則舉行每週一次的家庭會議,大夥高談闊論。
每個孩子說出自己新想法、收穫,提出計畫,並徵詢父母的意見。
所以當外人驚訝於趙家姐妹的紀律與服從時,
要知道那是經由親子之間充分溝通,所獲得的共識。

當她們為家庭付出時,不是想到父母命令自己做,而是心裡的責任感。
家是一個「共榮圈」,當每個成員都這麼有向心力時,家庭當然會興旺。
我們確實看到朱木蘭女士,一九六二年帶著趙小蘭和兩個更小的女兒,坐船來美國。
從孩子們半句英文不通,必須由父親熬夜逐字教導。艱苦奮鬥到今天,已經有四個分別從哈佛、哥倫比亞、維州大學等名校的研究所畢業。連朱木蘭女士,都以兩全勤的紀錄,修得碩士學位。當然,趙錫成博士更成為美國航運財經界的名人。

但是趙家儘管富裕,孩子卻多半進公立高中,
在外面的花費,不論大小,都要拿收據回家報帳。
趙小蘭唸大學的學費,還向政府貸款,靠著暑假打工還錢。
這不表示趙錫成夫婦小器,而是因為要求子女獨立、負責,
把錢花在當用的地方。

她們孩子說 :「我們雖然儉省,但是你們如果要學東西,絕對不省!只是既然要學,就有責任學好!」
所以趙小蘭和她的五個妹妹,不但功課好,而且各有才藝。
趙小蘭能打高爾夫球、騎馬、溜冰、更彈得一手好琴。
從前家住紐約長島時,還經常出去演奏。

此外,他們每年在暑假和耶誕節,分別安排一次全家遠遊。
從選擇地點、訂旅館房間,乃至吃飯的餐館,完全由孩子負責。
所以,這旅行一方面是全家同樂,一方面成為孩子們組織、分工的訓練。
由以上所舉的這些例子,我們 可 以知道,趙小蘭姐妹的成功,
與她們所受的家庭教育有絕對密切關係。
無怪布希總統在白宮接見趙錫成博士一家時,都特強調這一點。
還對太太芭芭拉說,應該向朱木蘭女士學學怎麼管孩子!
怎麼管?
答案應該是---
將中國傳統的孝悌忠信與西方社會的組織管理方法結合,
既培養個人的獨立性,更要求每個人對家庭的參與,
透過溝通後產生家庭共同意識,達成彼此希望的目標。

據我所知,在今年六月十七日美國父親節時,
趙小蘭特別暫時放下交通部副部長的繁忙工作,
由華府趕回紐約的家中,為趙錫成博士過節。
請問,在國內有幾個身在外地、位居要津的子女,
能在父親節時趕回家,並誠摯地送上一份禮物與祝福?

ps: 感謝好友 Ray email分享

7/24/2011

斯坦福大學開的這門課-- 女人的女朋友

(文章轉載)

前幾天一位好友Email給我一篇很有趣的文章[斯坦福大學開的這門課](They Teach It at Stanford)。
於是翻譯如下,和朋友們一起分享。
我剛剛上完在斯坦福大學的一門晚上開的課。





課堂上最後一個講座是關於身心連接(Mind-Body Connection),壓力與疾病的關係。

這位教授是斯坦福大學的精神病學主治,他說,對一個男人的身體健康來說,最好的事情之一,就是結婚,有一個家庭。而對於一個女人的身體健康來說,最好的事情之一,卻是她應該建立和培養她和女友之間的友誼關係。

剛開始聽到教授如此說,每個人都笑了,但教授是認真的!

女人和女人之間有著不同的互動關係,她們互相提供支持,幫助對方應對壓力和生活中的困難體驗。高品質的"女友的時間"(Girl friend Time)可以幫助她們創造更多的血清素,一種神經遞質,而有助於防治抑鬱症,並能給女人創造一個良好的自我感覺。

而男性之間的關係往往是建立在活動/事件(Activities)基楚上的。男人很少會坐下來與好友聊天,他們幾乎不會去聊自己對某些事物或私人生活的感受。談論工作嗎?可以;體育嗎?當然;汽車嗎?是的;釣魚、打獵、打高爾夫嗎?也樂意。但談論他們的感情感受?恐怕很少!

而女人總是在交流感情,探討感受的。她們和她們的姐妹/母親分享自己的靈魂,顯然這對女人的身體健康非常好。教授還說,其實對於女人來說,花點時間和女朋友一起交心,是和跑步或在健身房中鍛煉一樣重要的。

人們往往有一種思維傾向,那就是認為當我們在鍛煉時,是做了對自己身體全然有益的事;而當我們和朋友在一起消磨時光時,我們是在浪費自己的時間,我們應該從事比這更有效率的事。事實上,這是不正確的想法。教授說,不能建立和保持與其他人高品質的人際關係,其實是和我們吸煙一樣,對身體健康有著極大危害的!
所以當你每一次和女朋友在一起"閒聊"或"消磨時光"時,請你拍拍自己的肩膀,祝賀自己為著身體健康做了一件好事吧!有女朋友交心,我們其實非常非常的幸運。

讓我們舉杯慶祝自己與女朋友的友誼吧,這也是為了我們的身體健康!

ps.感謝好友 Julie C. email 分享

4/04/2011

白天紐約、黑夜巴黎~   王文華 



~文張轉載



白天紐約、黑夜巴黎~   王文華 

白天紐約、黑夜巴黎~   王文華     

紐約和巴黎,代表了我人生的兩個面向。
紐約是白天,巴黎是黑夜。紐約是前半生,巴黎是下半場
35歲之前,我認定紐約是世上最棒的城市。
我在麻州念研究所,畢業後迫不急待地去紐約工作。
一做五年,快樂似神仙。
我愛紐約的原因跟很多人一樣:她是20世紀以來世界文化的中心。

豐富、方便。 靠著地鐵和計程車,你可以穿越時間,前後各跑數百年。

人類最新和最舊、最好和最壞的東西,紐約都看得見。
所以在紐約時,我把握每分每秒去體會。
白天,我在金融機構做事,一天十小時。
晚上下了班,去NYU學電影,一坐四小時。
在那20多歲的年紀,忙碌是唯一有意義的生活方式。
活著,就是要把自己榨乾,把自己居住的城市,內外翻轉過來。

這種想法並不是到紐約才有的。
其實從小開始,台灣人就過著紐約生活。
紐約生活,充滿新教徒的打拼精神和資本主義的求勝意志。
相信人要藉著不斷努力,克服萬難、打敗競爭。
活著的目的,是更大、更多、更富裕、更有名。
權力與財富,是紐約人的兩個上帝。
而能幫你走進天堂的鞋,就是事業、事業、事業。

在這種弱肉強食的生活方式,為了保持領先,每個人都在趕時間、搶資源。
進了電梯,明明已經按了樓層的鈕,那燈也亮了,偏偏還要再按幾下,彷彿這樣就可以快一點。
出了公司,明明已經下班了,卻還要不停講手機,搖控每一個環節。
在紐約,為達目的,可以不擇手段,甚至趕盡殺絕。
在紐約,沒有壞人,只有失敗者。
台灣,是不是也變成這樣?


每一件事,都變成工作。
上班當然是工作,下班後的應酬也是工作。
有人談戀愛是在工作,甚至到酒店喝酒、KTV狂歡,臉上都殺氣騰騰,準備拼得你死我活。

我曾熱烈擁抱這種生活,並著迷於這種因為燒烤成功而冒出的焦慮。
這種焦慮讓我坐在椅子邊緣,以便迅速地跳起來閃躲明槍暗箭。

這種警覺性讓我練就了酒量和膽量、抗壓性和厚臉皮。
但也養成了偏執和倔強、優越感和勢利眼。
在紐約時我深信:能在這裡活下來的,都是可敬的對手。
黯然離開的,通通是輸家。

人生任何事,絕對要堅持到底。
半途而廢的,必定有隱疾。
在這不睡的城市,每天我醒來,帶著人定勝天的活力,跟著法蘭克辛納屈唱「紐約‧紐約」:
「如果你能在紐約成功,你可以在任何地方成功」!
是的,在紐約,現代的羅馬競技場,我要和別人,以及自己,比出高低。
這套想法,在我35歲以後,慢慢改變。

第一件動搖我想法的,是父親的過世。
我父親一生奉公守法、與人為善。毫無不良嗜好,身體健康地像城堡。
七十八歲時,他得了癌症、引發中風,經歷了所有的痛苦和羞辱。
他一生辛勤工作、努力存錢、堅信現在的苦可以換得更好的明天。
我們也相信一分耕耘、一分收穫,用在紐約拼事業的精神照顧他。
但兩年的治療兵敗如山倒,最後他還是走了。
父親逝世的那天,我的價值系統崩潰了。
我一路走來引起為傲的「紐約精神」,沒想到這麼脆弱。
不止在病床,也在職場。
當我在企業越爬越高,才發現「資本主義」在職場中也未必靈驗。
上過班的都知道,很少公司真的是「開放市場」、「公平競爭」。
大部分的同事都覺得你不是朋友、就是敵人。
職場上偉大的,未必會成功。
成功的,有時很渺小。
很多人一輩子為公司鞠躬盡瘁,最後得到一支紀念筆。
那些捲款潛逃的,反而變成傳奇。


慢慢的,我體會到:世上有一種比「善有善報、惡有惡報」更高、更複雜的公平。
人生有另一種比「功成名就」更幽微、更持久的樂趣。
那是衝衝衝的美式資本主義,所無法解釋的。
我能在哪裏找到那種公平和樂趣呢?
我想過西藏、不丹、非洲、紐西蘭。
然後,我注意到法國。

住紐約時,法國是嘲諷的對象。
身為經濟、科技、和軍事強權的美國,談起法國總是忍不住調侃一番。
法國是沒落的貴族,值得崇拜的人都已作古。
法國人傲慢、高稅率讓每個人都很傭懶。
動不動就罷工,連酒莊主人都要走上街頭。

搬回台灣後,普羅旺斯、托斯卡尼突然流行。
我看了法蘭西斯‧梅思的《美麗的托斯卡尼》,其中一句話打動了我:
「在加州,時間像呼拉圈。我扭個不停,卻停在原地。
在托斯卡尼,我可以在地中海的陽光下,提著一籃李子,逍遙地走一整天。」
是啊!我在趕些什麼?

我耗盡青春用盡全力,拼命追求身外之物,結果我真的比別人有錢、有名嗎?
更重要的,我真的因此而快樂嗎?
遠方有廣闊的地平線,為何我還在原地搖過時的呼拉圈?

當我重新學習法國,我發現法國和美國代表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。
美國人追求人定勝天,凡事要逆流而上。
法國人講究和平共存,凡事順勢而為。
紐約有很多一百層的摩天大樓,巴黎的房子都是三百年的古蹟。
紐約不斷創新,巴黎永遠有懷舊的氣息。
巴黎人在咖啡廳聊天,紐約人在咖啡廳用電腦。
紐約有人潮,巴黎有味道。
紐約有鈔票,巴黎有蛋糕。

不論是政府或個人,法國人都把精神投注在食、衣、住、行等「身內之物」。
就像美國去做老大哥吧。要征服太空、要打伊拉克、要調高利率、要發明新科技,都隨他去。
法國人甘願偏安大西洋,抽煙、喝酒、看足球、搞時尚。
當美國人忙出了胃潰瘍,法國人又吃了一罐鵝肝醬。

講到吃,法國有300種起司、光是波爾多就有57個酒的產區。
晚上六點朝咖啡廳門口一坐,一杯紅酒就可以聊三個小時。
九點再去吃晚餐,一直吃到隔天凌晨。
他們在吃上所花的時間,跟我們上班時數一樣。
但諷刺的是:他們沒有「All You Can Eat」。

吃很重要,但也要會挑時間,朋友介紹我去試一家法國餐廳,提醒我他們禮拜二、四晚上休息。
「為什麼?」我問。
他說:「因為主廚要回家看足球。」

聰明的主廚懂法律。
法國法律規定一周工作最多35小時,大部分的人一年有五周的假期。
而美國人把加班當作自己有價值的表示,渡假時還拿著手機回E-mail。

法國人比美國人會玩。
每年六月的巴黎音樂節,從午後到深夜,幾百場露天音樂會在各處同時舉行,人多到地鐵都暫停收費。
每年十月的「白夜」,平日入夜就打烊的店面,徹夜營業到清晨七點。
每年夏天,巴黎市政府在塞納河右岸佈置了三段、總長1.8公里的人工海灘。
細砂、吊床、躺椅、棕櫚樹,自然海灘有的景緻這裡都有,
讓沒有錢去海邊渡假的民眾,也可以享受到海灘風光。

當然,法國這麼深厚的文化,不可能只從吃喝玩樂而來。
美國人讀書,為了考證照。
法國人讀書,為了搞情調。
每年十月的讀書節,大城市的火車站內,民眾輪流上台朗誦詩句。
書店營業到天明,整晚有現場演奏的樂曲。
「美食書展」選在銅臭味最重的證券交易所舉辦。
小鎮書展的書直接「長」在樹上,讀者必須爬到樹上,把書摘下來品嘗。
一直跟著美國走的台灣人,會心動嗎?


我心動了。
十一月我到巴黎,一位法國朋友來接待我。
臨走前我問他:「明天你要幹嘛?」
「我要去銀行。」
「然後呢?」我問。
「我不懂你的意思……」
對我來說,「去銀行」是吃完午飯後跑去辦的小事。
對法國人來說,這是他一天全部的行程。
法國人總是專心而緩慢的,每天把一件小事做好。

這樣的生活,對美國或台灣人來說,實在是太頹廢了。
的確也是。
法國失業率接近10%,高稅率讓雇主寧願打烊休息,免得幫員工繳稅。
巴黎鬧區紙醉金迷,但郊區的少數民族卻沒有工作機會。
這些都是黑暗面,但對於每日被強光烤焦的台灣人,陰暗也許提供了喘息空間。
生命的終點都一樣,有錢人的喪禮只是比較多人上香。
不斷的追趕只是提前衝向謝幕,為什麼不把時間花在慢慢為生命暖場?
 
你不需要一輩子鞠躬盡瘁、死而後已。
你可以偶爾伸伸懶腰、安步當車。

我從巴黎回來,台北並沒有改變。
關了兩周的手機再度響起,一通電話找不到我的人會連續狂call十通。
和朋友見面,他很關心地問我:「好了,你現在工作也辭了、歐洲也去了,
接下了有什麼projects?」
「Projects」?多麼紐約的字眼。

我真想說:「好好生活,不就是人生最大的project?」
但我知道在熙來攘往的台北街頭,在不到40歲的年紀,這樣說太矯情了。
況且,我今天之所以有錢有閒享受法式生活,不也正因為我曾在美式生活中得到很多利益?
我仍熱愛工作、熱愛紐約,但已不用像20歲時一樣亦步亦趨、寸步不離。
所以我說:「我還是會早起,白天努力寫作。但到了晚上,我想關掉手機。」
世界少了我,其實無所謂。
但我少了我,還剩什麼?
他笑一笑:「你這是用紐約來過白天,用巴黎來過黑夜。」
唉,他講得真好!這應該是一個完美的妥協吧。
也許有一天,我能創造自己的「白夜」,讓白天和黑夜融合在一起。

但我還沒到那個境界。
「明天星期一,你要幹嘛?」他問。
「我要去銀行。」
「然後呢?」
我張大眼睛,停頓了一下。
「然後呢?」他追問。
「然後我會摩拳擦掌,認真地寫一篇文章。」
 

5/23/2009

哈佛大學今年最受歡迎的一堂課----[幸福課]

~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年輕講師,名叫泰勒‧本-沙哈爾 (Tal Ben-Shahar, Ph.D.)。


最夯的選修課是「哈佛大學今年最受歡迎的是那一堂課」, 聽課人數超過了王牌課《經濟學導論》。而教這門課的是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年輕講師,名叫泰勒‧本-沙哈爾 (Tal Ben-Shahar, Ph.D.)

或許你也跟我一樣好奇?為何這一堂課如此受歡迎,真想開春後也一同到哈佛教室上課,但這次藉由此次的分享,讓我們一同靜心、聆聽這堂哈佛「幸福課」

為2008年作一個完美的句點,讓自己的2009年有個全新「幸福、豐富」的開端泰勒‧本-沙哈爾自稱是一個害羞、內向的人。

「在哈佛,我第一次教授積極心理學課時,只有8個學生報名,其中,還有2人中途退課。第二次,我有近400名學生。到了第三次,當學生數目達到850人時,上課更多的是讓我感到緊張和不安。特別是當學生的家長、爺爺奶奶和那些媒體的朋友們,開始出現在我課堂上的時侯。」

我們來到這個世上,到底追求什麼才是最重要的?
他堅定地認為: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標準,是所有目標的最終目標。「人們衡量商業成就時,標準是錢。
用錢去評估資產和債務、利潤和虧損,所有與錢無關的都不會被考慮進去,金錢是最高的財富。但是我認為,人生與商業一樣,也有盈利和虧損。」

「具體地說,在看待自己的生命時,可以把負面情緒當作支出,把正面情緒當作收入。當正面情緒多於負面情緒時,我們在幸福這一『至高財富』上就盈利了。」

所以幸福,應該是快樂與意義的結合!一個幸福的人,必須有一個明確的、可以帶來快樂和意義的目標,然後努力地去追求。真正快樂的人,會覺得有意義的生活方式裡,享受它的點點滴滴。」

本-沙哈爾希望他的學生,學會接受自己,不要忽略自己所擁有的獨特性;要擺脫「完美主義」,要「學會失敗」。 為了更好地記住「幸福課」的要點,

本-沙哈爾還為學生簡化出10條幸福小貼紙:
1:遵從你內心的熱情。選擇對你有意義並且能讓你快樂的課,不要只是為了輕鬆地拿一個A而選課,或選你朋友上的課,或是別人認為你應該上的課。

2:多和朋友們在一起。不要被日常工作纏身,親密的人際關係,是你幸福感的信號,最有可能為你帶來幸福。

3:學會失敗。成功沒有捷徑,歷史上有成就的人,總是敢於行動,也會經常失敗。不要讓對失敗的恐懼,絆住你嘗試新事物的腳步。

4:接受自己全然為人。失望、煩亂、悲傷是人性的一部分。接納這些,並把它們當成自然之事,允許自己偶爾的失落和傷感。然後問問自己,能做些什麼來讓自己感覺好過一點。

5:簡化生活。更多並不總代表更好,好事多了,也不一定有利。你選了太多的課嗎?參加了太多的活動嗎?應求精而不在多。

6:有規律地鍛煉。體育運動是你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。每週只要3次,每次只要30分鐘,就能大大改善你的身心健康。

7:睡眠。雖然有時「熬通宵」是不可避免的,但每天7到 9時的睡眠是一筆非常棒的投資。這樣,在醒著的時候,你會更有效率、更有創造力,也會更開心。

8.慷慨。現在,你的錢包裡可能沒有太多錢,你也沒有太多時間。但這並不意味著你無法助人。「給予」和「接受」是一件事的兩個面。當我們幫助別人時,我們也在幫助自己;當我們幫助自己時,也是在間接地幫助他人。

9:勇敢。勇氣並不是不恐懼,而是心懷恐懼,仍依然向前。

10:表達感激。生活中,不要把你的家人、朋友、健康、教育等這一切當成理所當然的。它們都是你回味無窮的禮物。記錄他人的點滴恩惠,始終保持感恩之心。每天或至少每週一次,請你把它們記下來。

P.s.感謝好友Michelle L. email 分享

3/20/2009

從領悟人生覺醒的那一刻開始

在美國某個城市,有一位先生搭了一部計程車要到某個目的地。這位乘客上了車,發現這輛車不只是外觀光鮮亮麗而已,這位司機先生服裝整齊,車內的佈置亦十分典雅,這位乘客相信這應該是段很舒服的行程。車子一啟動,司機很熱心的問車內的溫度是否適合?又問他要不要聽音樂或是收音機?這位司機告訴他可以自行選擇喜歡的音樂頻道,就在車內,這位乘客選擇了爵士音樂,浪漫的爵士風不禁讓人為之放鬆。

司機在一個紅綠燈前停了下來,回過頭來告訴乘客,車上有早報及當期的雜誌,前面是一個小冰箱,冰箱中的果汁及可樂如果有需要,也可以自行取用,如果想喝熱咖啡,保溫瓶內有熱咖啡。這些特殊的服務,讓這位上班族大吃一驚,他不禁望了一下這位司機,司機先生愉悅的表情就像 車窗外和煦的陽光。

一會兒,司機先生對乘客說:「前面路段可能會塞車,這個時候高速公路反而不會塞車,我們走高速公路嗎?」在乘客同意後,這位司機又體貼的說:「我是一個無所不聊的人,如果您想聊天,除了政治及宗教外,我什麼都可以聊。 如果您想休息或看風景,那我就會靜靜的開車,不打擾您了。」從一上車到此刻,這位常搭計程車的乘客就充滿了驚奇,他也不禁問這位前方的駕駛:「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這種服務方式的?」這位專業的司機說:「從我領悟人生覺醒的那一刻開始。」

司機繼續說道那段覺醒的過程,他一直一如往常,經常抱怨工作辛苦,人生沒有意義,但在不經意裡,他聽到廣播節目裡正在談一些人生的態度,大意是你相信什麼,就會得到什麼,如果你覺得日子不 順心,那麼所有發生的都會讓你覺得倒楣;相反的,如果今天你覺得是個幸運的一天,那麼今天每次所碰到的人,都可能是你的貴人。

所以我相信,人要快樂,就要停止抱怨,要讓自己改變。就從那一刻開始,我創造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,第一步我把車子內內外外整理乾淨,再來裝一支專線電話,印幾盒高級的名片,我下定決心,要善待每一位乘客。目的地到了,司機下了車,繞到後面幫乘客開車門,並遞上剛剛說過的名片,說聲:「希望下次有機會再為你服務。」

結果,這位計程車司機的生意沒有受到不景氣的影響,他很少會空車在這個城市裡兜轉,他的客人總是會事先預定好他的車,他的改變,不只是創造了更好的收入,而且更從工作中得到自尊。這個故事,可以讓我們得到一些啟示。

一、每一個人 其實都想過更好的生活,但卻不希望改變自己,然而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,一分耕耘就會有一分收獲,如果你希望擁有大成就,你就必須具備一個像贏家的思考態度或行為規範。

二、改變的力量可能來自於權威,像是透過罰則來建立騎機車要戴安全帽的習慣,然而這種方式只能治標,不能治本。另一種力量來自道德,是內在慈悲的綻放,是推己及人的情懷,是己所不欲、勿施於人的覺醒。當一個人真的了解抽煙會影響他人健康,而那種為他人著想的改變,就是道德的力量。

三、你可以選擇你要過甚麼樣的人生。
抱怨只會讓事情更混沌,你可以選擇早晚抱怨別人,也可以在覺醒後力圖振作,它不一定是推翻過去所有的生活步調,它可以是一個當下念頭的轉換,或是一個行為的修正。不放縱自己的言行,讓自 己的善言善行慢慢變成良好的習慣,而人的機運也將慢慢改變。

四、現在開始,永不嫌遲。
一個好的故事可以純欣賞,但也可能成為改變一個人的契機,知道自己要改善的地方,並且致力去完成它,才是真正有勇氣的人,而成功總是屬於那些堅持到底的人。現在,你可以反省一下現在的生活,為了要有更美好的生活,有哪些思考與行為上的習慣是要改變的呢?立即去做吧!所有的改變都是從這一刻開始的。不放縱自己的言行,讓自己的善言善行慢慢變成良好的習慣,而人的機運也將慢慢改變,樂觀的心靈富翁,觀念影響性格,性格影響命運!

我們對事物的看法,會在無形中慢慢影響我們的行為,進而影響到整個人生。記得有一次搭朋友的車到某基金會談公務,途中他忽然將車停在路邊,然後跟我說前面 不遠處有一家蚵仔麵線很有名,我們一起去吃。坐下來才吃沒多久,發現到友人的車子被拖吊車拖吊著,拖吊車因為停紅燈而剛好停在我們不遠的前面。我下意識的趕緊站了起來想追出去,這才發現到身邊的友人竟然無動於衷的繼續吃著他的麵線。

他當然不是沒看到車子被拖吊,他對我說:「還是坐下來吃麵線吧,反正車子都被吊了,跑出去也無濟於事,不要連享受一碗麵線的幸福也被放棄了。」

前面有陰影,你看到的是晦暗,還是背後一直跟著的陽光?

外面吹著風,你是無奈的撥弄亂髮,還是將風箏放上高高的藍天?

天空下著雨,你是抱怨地上的泥濘,還是等待雨後的七色彩虹?

p.s. 感謝好友Miller佳文分享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2/24/2009

心靈SPA ~ 放下、放空、放平、放心 、放手

新來的小沙彌,對什麼都好奇。秋天,禪院裡紅葉飛舞,小沙彌跑去問師父:「紅葉這麼美,為什麼會掉呢?」

師父一笑:「因為冬天來了,樹撐不住那麼多葉子,只好捨。這不是『放棄』,是『放下』!」

冬天來了,小沙彌看見師兄們把院子裡的水缸扣過來,又跑去問師父:「好好的水,為什麼要倒掉呢?」

師父笑笑:「因為冬天冷,水結凍膨脹,會把缸撐破,所以要倒乾淨。這不是『真空』,是『放空』!

大雪紛飛,厚厚的,一層又一層,積在幾棵盆栽的龍柏上,師父吩咐徒弟合力把盆搬倒,讓樹躺下來。小和尚又不解了,急著問:「龍柏好好的,為什麼弄倒?」

師父臉一整:「誰說好好的?你沒見雪把柏葉都壓塌了嗎?再壓就斷了。那不是『放倒』,是『放平』,為了保護它,教它躺平休息休息,等雪霽再扶起來。」

天寒,加上全球金融危機,香油收入少多了,連小沙彌都緊張,跑去問師父怎麼辦?
「少你吃?少你穿了嗎?」師父瞪一眼:「數數!櫃裡還掛了多少衣服?柴房裡還堆了多少柴?倉房裡還積了多少土豆?別想沒有的,想想還有的;苦日子總會過去,春天總會來。你要放心。『放心』不是『不用心』,是把心安頓。

春天果然跟著來了,大概因為冬天的雪水特別多,春花爛漫,更勝往年,前殿的香火也漸漸恢復往日的盛況。

師父要出遠門了,小沙彌追到山門:「師父您走了,我們怎麼辦?」

師父笑著揮揮手:「你們能放下、放空、放平、放心,我還有什麼不能放手的呢?」

【2009/02/02聯合報】

p.s. 感謝好友雪櫻email分享